第214章 造船(一)

(3/3)
  这种船起源于16世纪荷兰,采用上缘斜桁帆,1700年发展为成熟的纵帆船类型。

  这种纵帆船在18世纪时在美国人的手中不断发扬光大,在北美大湖区和切萨皮克湾的造船工匠接力改良,最终设计出了V型船体与舷侧披水板,十分适应浅水航行。

  这种纵帆船操作灵活,速度快的同时要求的水手也比较少。

  一般情况下,10人的团队就能操作这种帆布船。

  除了载货以外,还可以运载少量乘客,非常适合远洋冒险和海商巡逻作战,正好适配北澳和西澳之间的航运巡逻。

  原时空的1851年这种帆船获得了美国帆船大赛的冠军,当时船上的工作人员只有9人。

  这种船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曾经作为南军的走私船,是十分不错的战商船。

  而且这种船经过北美造船工匠的不断迭代发展,最终发展成了一代风帆快船-飞剪船。

  ……

  林百祥打算把纵帆船的参数,设定排水量为170吨,全长30米,宽7米,吃水3米。

  林百祥在前世的时候曾经收藏过这种船模,船上的火力配备,原版是两门24磅舷炮和一门12磅的中央回转炮。

  以林百祥手上的条件没法实现,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配备更轻的6磅炮,安装6~8门就足够了。

  反正这时代的帆船海战都是百米对轰,6磅炮的射程已经足够了。

  幸好自己的记性靠谱,否则这时候还真得抓瞎。

  船图的整体外形很好画,难得是各部分的尺寸比例。

  另外船帆上帆布系统林百祥也有点担心,因为缝制船帆是一种专门的技术,不但需要专门的工具,还需要巨大的场地。

  古晋那边招收的华人造船匠不知道有没有做帆的工匠,另外中国古代的船舶大都采用硬帆,甚少采用软帆。

  马尼拉的工匠虽然能造大帆船,但是帆布很可能不是马尼拉制造的,而是从欧洲进口的。

  他目前只能寄希望招收的工匠有会做软帆的,若是没有的话,他就要同工匠们一起商量是否能改成硬帆了。

  另外他还是需要做两手准备,新加坡就在临近,可以去英国人那边购买船帆布,暂时应应急。

  澳洲殖民地内有不少白人工匠,到时候可以去他们中问问,看看有没有懂制帆的工匠。

  考虑了许多事情,他耗费了几个小时终于画出了一副差不多的船图。

  等到暮色降临,阮安举着灯来到书房,看到他画的船图来了兴趣。

  林百祥同妻子大致讲了下,然后告诉她,自己近期要去古晋的事。

  阮安不舍得同丈夫分开,但是丈夫去古晋为正事,她又不能阻拦。

  “那夫君去古晋时好好保重身体,妾身留在这边协助婆母和大嫂一起准备婚礼之事。”

  “嗯,辛苦娘子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