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章 胜利结算画面

(1/6)
  “薛公,您是见惯了兴衰更替的,如若有人问起,诸葛丞相当年是为何,王丞相当年又是为何,您该如何回答呢?”

  不理薛强沉默,姜瑜又指着脚下的战场,继续说道。

  “昔日,在下在淝水艰难时,也曾想过,为何要与晋人厮杀,为何非要你死我活,只是我作为武人,上了战场,刀剑在手,贼人不死,我就得死,如此而已。

  后来入长安,短暂闲暇之余,读了些书,开始想为何要上战场,为何要相互攻伐不休,想来想去,我华夏先人们早已给出答案,唯有四海一统,方能息兵戈,百姓才能安居乐业。

  今四海事旷,兆庶未宁,黎元应抚,夷狄应和,方将混六合以一家,同有形于赤子。

  这是当今陛下在伐晋诏书中的话,我知道您坚持华夏正统,不愿屈身侍胡,此时的天下人,也只会笑陛下口出狂言,笑他自不量力,但在瑜看来,陛下之志,难能可贵!

  或者说没有这种志向的人,是不配做天子的!

  如今之世,恰如春秋战国,周政已然崩坏,就是需要始皇帝这样的人,来统一天下,重立制度,秦虽然覆灭,但前汉依旧继承发扬了秦政。

  如今,汉制崩坏,如诸葛丞相这般天资之人,竭尽全力捍卫汉制,已经都失败,那么接下来,所谓天道所在,便只能是新制度之萌发。”

  也许是薛强之资历、学识,也许是因为他是王猛挚友的原因,姜瑜莫名其妙地打开话匣子,说了一堆。

  又接着说道:“在我看来,晋室已然腐朽不堪,不能再有所作为,随之南下的那些个世家大族,在这时代洪流中,也仅仅是顽石罢了,虽然坚固,但最终会被埋没。

  薛公问在下为何,从小处说,自然是为活命,往大处说,吾自然要顺应时代,顺应天道,吾,以及吾身后的数千铁甲,就是洪流!

  在下大言不惭,让薛公见笑。”

  姜瑜说罢,只略一拱手。

  郑才在身后默默咂摸着这一番言语的个中滋味。

  薛强自然是见过大风大浪的,不会为了区区一番话语,就如何如何,只是静静地看着远方。

  “那以你看来,胡人王朝,为何尽皆短命,以老夫观之,你眼前的这个大秦,已经是行将就木,药石无救了。”

  “薛公既然出此问,那瑜便姑妄言之,若有不妥支持,还请指正。

  瑜以为,胡人王朝之短命,当然各有各的原因,但有一条,以小治大,是他们都绕不过去的,或者可以说很多问题、矛盾,都是由此而引发。

  胡人部众规模最大者也就几十万户,几百万人口而已,但这普天之下,汉人百姓又何其多也,为了防备汉人,几部胡人想尽办法,但也导致上位者不能获得天下百姓的支持,只能依赖其他势力来维持统治,这就让其政权极易失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