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4章 靖安小记(一)
(1/5)
蓝山山脉连绵起伏,如同巨龙的脊背,横亘在靖安郡(今悉尼)以西。
因山岭之上多桉树,而大量桉树释放的油滴经阳光折射形成蓝色薄雾而得名。
此间山色青黛,云雾缭绕,但是靠近靖安郡一侧的一处山谷内,却是被挖得疮痍满目,巨大的豁口如同大地张开的伤疤,露出内里灰白色的岩石。
经年累月的开采,使得山体形态早已不复自然。
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粉尘,即使隔着一段距离,也能闻到那股独特的、略带腥气的石灰味。
叮叮当当的敲击声、沉重的撬动声、以及人们粗重的喘息和吆喝声,汇成一片嘈杂的交响,在这片山谷中回荡不休。
这处矿区并非新辟,早在英国人开辟殖民地的初期,也就是1788年,这里便已有了开采石灰石的历史。
最初的劳力,便是那些从不列颠本土流放而来的囚犯。
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,在监工的皮鞭下,日复一日地敲打、搬运,用血汗为殖民地的早期建设添砖加瓦。
可以说,这里的每一块石头,都浸染着囚徒的辛酸与绝望。
……
如今,矿区的规模更胜往昔。
数百名工人,穿着简陋的、沾满灰尘的衣物,正在陡峭的作业面上忙碌着。
他们挥舞着沉重的铁镐,奋力将岩石从山体上剥离;
用粗壮的撬棍,将巨大的石块撬动;
最后将碎石装进藤筐或手推车里,沿着简易的坡道艰难地运往谷口的烧制区。
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,与灰白的粉尘混合在一起,在他们古铜色或苍白色的皮肤上留下一道道泥泞的痕迹。
虽然劳作同样艰苦,但是这里并没有监工,也没有拿枪的警卫,这里是靖安郡第一水泥厂的采矿区,在这里劳作的人们便是水泥厂的工人。
距离采矿作业面约莫五百米的地方,地势稍显平坦。
那里矗立着数座高大的窑炉,有的是传统的石灰窑,有的则是更新式的水泥窑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
因山岭之上多桉树,而大量桉树释放的油滴经阳光折射形成蓝色薄雾而得名。
此间山色青黛,云雾缭绕,但是靠近靖安郡一侧的一处山谷内,却是被挖得疮痍满目,巨大的豁口如同大地张开的伤疤,露出内里灰白色的岩石。
经年累月的开采,使得山体形态早已不复自然。
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粉尘,即使隔着一段距离,也能闻到那股独特的、略带腥气的石灰味。
叮叮当当的敲击声、沉重的撬动声、以及人们粗重的喘息和吆喝声,汇成一片嘈杂的交响,在这片山谷中回荡不休。
这处矿区并非新辟,早在英国人开辟殖民地的初期,也就是1788年,这里便已有了开采石灰石的历史。
最初的劳力,便是那些从不列颠本土流放而来的囚犯。
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,在监工的皮鞭下,日复一日地敲打、搬运,用血汗为殖民地的早期建设添砖加瓦。
可以说,这里的每一块石头,都浸染着囚徒的辛酸与绝望。
……
如今,矿区的规模更胜往昔。
数百名工人,穿着简陋的、沾满灰尘的衣物,正在陡峭的作业面上忙碌着。
他们挥舞着沉重的铁镐,奋力将岩石从山体上剥离;
用粗壮的撬棍,将巨大的石块撬动;
最后将碎石装进藤筐或手推车里,沿着简易的坡道艰难地运往谷口的烧制区。
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,与灰白的粉尘混合在一起,在他们古铜色或苍白色的皮肤上留下一道道泥泞的痕迹。
虽然劳作同样艰苦,但是这里并没有监工,也没有拿枪的警卫,这里是靖安郡第一水泥厂的采矿区,在这里劳作的人们便是水泥厂的工人。
距离采矿作业面约莫五百米的地方,地势稍显平坦。
那里矗立着数座高大的窑炉,有的是传统的石灰窑,有的则是更新式的水泥窑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