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9章 留学生

(1/4)
  1833年5月,邦夏港口,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特有的酸涩与期盼。

  长长的栈道上,三百名身着整齐新衣的少年排成队列,他们身后是人头攒动、挤满了码头的家长和亲友。

  哭泣声、叮嘱声、挥手声,汇聚成一片复杂的情绪浪潮。

  这三百名少年,是夏国首批被官方选派至遥远英国留学的学生。

  他们的肩上,承载着个人前程、家族荣光,更有这个新生国度迈向未来的沉甸甸希望。

  这历史性的一刻,源于不久前外务部同大洋彼岸的英国签署的一份条约。

  外务部的大员们刚刚从漫长的旅程中返回,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白纸黑字的条约文本,还有对那个工业蓬勃发展、科技日新月异的国度的留学生入学资格。

  根据条约,夏国首次被允许向英国派遣留学生,而英国则承诺负责这些夏国学子的安全,并提供为期一年的前期语言教育。

  首批留学生的幸运儿被限定在三百人。

  这是一个谨慎的开始,条约明确规定,这批学生学成归国后,英国外交部将仔细评估留学成果。

  若是效果显著,未来可以考虑增加留学生数量;反之,若是不尽如人意,这项留学计划便可能戛然而止。

  夏国外务部原本雄心勃勃,希望能够争取到更多名额。

  但英国人似乎对此兴趣有限,坚守着三百这个数字不放。

  然而,这并未熄灭夏国外务部的热情与决心。

  留英名额的限制,促使外务部游部长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大陆的其他强国。

  荷兰和法国,这两个常年有舰船游弋在南海水域的国家,自然成了游部长游说的新目标。

  目前,同荷兰的谈判已取得进展,荷兰方面已原则上同意接收夏国留学生。

  唯独法国,迟迟没有给出明确回复,让外务部的一众官员颇感不满。

  外务部内部甚至传出一种强硬的声音:如果法国人最终拒绝接收夏国留学生,军方将不惜派遣军舰袭击法国的海外据点,直到法国人点头同意为止。

  这种以武力开路的思维,一方面展现了夏国崛起后的自信乃至自傲,另一方面也映射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下,外交往往需要强大的武力做支撑。